圆木桩在软土地基中的施工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1. 材料选择与处理
- 防腐处理:软土地基含水量高,需对木桩表面进行防腐处理(如涂刷沥青、防腐剂或烘烤碳化),延长使用寿命。
- 材质要求:选用强度高、纹理顺直的原木(如松木、杉木),直径宜为15~30cm,桩身无裂缝或虫蛀缺陷。
2. 施工前勘察与设计
- 地质勘察:明确软土层分布、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,确定桩长(通常需穿透软土层进入持力层0.5~1m)。
- 参数设计:根据荷载要求确定桩间距(一般为桩径的2~3倍)、布置形式(梅花形或矩形),避免过密导致挤土效应。
3. 打桩工艺控制
- 打桩方式:优先采用静压法或轻锤低击法,减少对桩身的损伤;锤击法施工时需加装桩帽保护桩头。
- 施工顺序:遵循"先中间后四周、先深后浅"的原则,防止土体挤压导致桩体偏移或隆起。
- 垂直度控制:采用经纬仪或吊锤监测,垂直偏差应小于1%,倾斜过大易引发偏心受压。
4. 接桩与截桩处理
- 接桩要求:若需接长,接头位置应错开相邻桩0.5m以上,采用铁箍或螺栓加固,确保传力连续。
- 桩顶处理:截桩后桩顶需修平,必要时浇筑混凝土承台,保证上部荷载均匀传递。
5. 排水与地基处理
- 排水措施:施工前设置临时排水沟,降低地下水位;桩周可填充砂石改善排水条件。
- 地基加固:配合碎石垫层、土工格栅等形成复合地基,提升整体稳定性。
6. 质量检测与监测
- 桩身完整性:通过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裂缝或断桩。
- 承载力验证:按规范进行静载试验,抽检比例不低于1%。
- 变形监测:施工中实时监测周边土体位移及邻近建筑物沉降,及时调整工艺。
注意事项
软土地基灵敏度高,应避免机械频繁碾压扰动土体;雨季施工需加强排水,防止桩周土液化。通过精细化施工可有效发挥圆木桩经济、环保的优势,适用于临时支护或低荷载工程。